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新闻网 > 人物故事 > 正文

用爱架起“生命桥梁” “逆行”点亮生命之光——记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王波

发布时间:2022-11-30 作者:土晴 编辑:徐致远 来源:建筑工程学院


“愿能给他带去新的希望,祝愿他积极治疗,早日康复”。11月16日,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(重庆新桥医院)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,王波顺利完成了全部流程,采集了2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为一名患者送去了“生命火种”。 至此,王波成为重庆市第20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
今年22岁的王波,是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一名大四学生。话语不多、略显文静的他勤奋踏实、心地善良、热心公益、乐于助人。早在3年前,一次善举让他为这段“生命续航”的爱心旅程埋下了这颗“生命种子”,如今终于开花结果。

2019年,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王波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,偶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信息。造血干细胞生长在骨髓里,以前需要捐献骨髓,现在只用将“动员剂”注入人体,就可以把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诱导出来进入血液,然后再通过抽取血液就能把干细胞分离出来。配型成功后,造血干细胞进入患者体内,就像万能“种子”一样,血液中缺什么细胞,就会繁殖成什么细胞,从而使患者逐渐康复。“不仅是公益,更重要的是还能挽救生命,我可不可以呢?”善良的王波经过仔细思量后,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,成为了一名志愿者。

2022年暑假的一天,王波突然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,告诉他和一名患者初次配型成功。这个消息让他既意外又开心,同时还有点小确幸,因为配型成功率非常低。“一听说自己有机会拯救一位患者的生命,就想马上答应下来,捐献对我来说只是件小事,但对于别人来说却是件救命的大事”,王波在接受采访时说到。虽然素未谋面,但十几万分之一的几率更加坚定了王波内心的使命感,让他下定决心去挽救一个生命。

捐献毕竟也不是小事情,挂断电话,王波随即征求了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和意见。“父母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持否定态度,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,造血干细胞捐献就是抽取骨髓”,王波告诉我们。但为了打消父母的顾虑,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,积极地给父母科普,向他们解释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流程,耐心做他们的工作,让他们安心,最终也得到了他父母的大力支持,一座“生命桥梁”悄然架起。

初冬的重庆,一轮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山城人民投入到疫情歼灭战的战斗中,外防输入成为了学校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就在此时,王波接到红十字会消息,希望他尽快能够前往医院进行捐献,从而更快地挽救生命。但学校疫情防控也进入到最吃劲、最紧要、最关键的时期,外出流动可能增加被感染的风险,“既已承诺,也就愈快愈好,拖得越久,患者可能就越危险”,在生命与病毒两者之间,他本着“挽救生命”的宗旨,毅然决定“逆行”出校,前往医院进行捐献。

按照约定时间,王波入住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(重庆新桥医院),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。入院后的他每天早晚都要各打一次“动员剂”,以此诱导造血干细胞进入血液,开始两天还好,但越接近捐献日,动员剂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,他感到明显的头晕和腰疼,但这些不适并没有阻止一颗想救人的心。五天的准备工作结束后,王波正式开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,历时五个小时,终于完成了血液采集。小小的一包血袋不仅是患者生的希望,也是他对素未谋面的患者最真诚的祝福,“愿能给他带去新的希望,祝愿他积极治疗,早日康复”。

“用心点燃希望,用爱传播温暖”,得知王波的爱心之举后,学校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。王波同学返校后,建筑工程学院班子成员代表学院为其送去了慰问品。目前,王波同学经过健康观察后已进入正常学习生活状态。

关爱是人与人真诚的关怀、是心与心无私的奉献,它是一种有着无限力量的事物,也许是一个眼神、一个微笑、一句问候,又也许是一份真诚付出、一份无私大爱,给人无限之感动。“有一份爱、发一份光”,王波经常这样勉励自己,他用无上大爱诠释了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,更用“阳光、自信、包容、进取”的重科大学生形象诠释着“厚德、博学、砺志、笃行”的重科校训。

学校地址: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   邮编:401331

信息管理:党委宣传部(党委网络工作部)  技术支持:信息化中心

版权所有:威尼斯5994(中国)Green Game Store    渝ICP备13000511号-1

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